□ 当前位置:![]() ![]() ![]() ![]() |
自主的课堂成长的乐园-胡明艳 发布人:系统保留超级用户 发布时间:2007/10/30 9:08:00 自主的课堂 成长的乐园 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胡明艳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能和谐地发展。然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已转变或正在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已意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已不会学习,习惯于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教育方式,部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也不敢放手,总是扶的多,放的少,对学生“他主”地方太多,“自主”地方太少,造成教师“一言堂”。或者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过分,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观愿望,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不会学习。 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把课堂上少数学生参与转移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乐于学习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就必须使学生在平等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去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去无所顾忌地思考探索,去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尊重个性、营造和谐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小学阶段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我们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空间。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与别人不一样的话,不人云亦云,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参与讨论发言。还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说话的空间,探讨问题时,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师生间、学生间、大组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争论,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让各种观点汇合、碰撞。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 这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倡导互助互学的生生关系。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因素不同,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学生又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扣住这一要素,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同伴身上出现错误是很自然的现象,教育他们不仅不能互相轻视、嘲讽、还要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谈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处处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时时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团结合作,主动帮助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能主动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想让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必须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坚持自学和课前预习,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反之,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学习情绪也低落,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感受不深,进步缓慢,学习效率低下。为此,在研究中,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即预习、复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探索研讨的习惯、积累资料的习惯。如:针对预习和复习,引导学生做到四会:一是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或预习有关知识;二是会做学习记录、知识理解与否都要有明显的记号;三是会熟练运用工具书,进行相关联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和课外阅读;四是会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开展持久性学习活动。这几方面配合是否做到位,对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大。为此,调动身边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共同做好督导工作,定期联系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逐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持久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智力。学生从情感上愿意不愿意参与学习,可以说是衡量自主学习的标准。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参与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饱满状态。使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参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其次,学生的交往互动,应是积极主动的。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从理论上说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儿童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再次,学生的 参与面要广。要让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一个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是无穷的,知识是学不完的。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在学习中,学生能主动动脑思考,积极参与,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否则学生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其次,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应这个教师的教学观。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再次,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课堂不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场所。 综上所述,没有学生的积极和有效参与,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建构知识,不可能获得知识,也不可能获得学习方法,更不可能会自主学习。 三、培养自我评价与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快乐成长 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低、中、高年级具体的评价指标略)。通过评价策略的科学应用,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做出评价,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调节。 另外,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顽皮好动,喜爱集体生活,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若把这些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放回于学生之中,鼓励他们去自主解决,就一定会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比以前更浓厚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比以前更主动了,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主动去选择一些内容学习;在教学中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地投入,丰富了自身内涵,提高了自身素质。(字数3542) (个人课题一等奖)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