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教学频道![]() ![]() ![]() ![]() |
《角的认识》说课及教学设计荀玮 发布人:艺科组 发布时间:2007/10/25 10:08:00
《角的认识》说课及教学设计
莫 愁 湖 小 学 荀 玮
一、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教材64页—66页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二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4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搭一搭”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通过经历做活动角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 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做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学法: 整节课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平面图形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因此,选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将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好,荀老师来自南京市莫愁湖小学,这是一所新建成的学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来参观美丽的校园,好不好?(好) 师:一边看一边想:从图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屏幕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课件设计:空屏)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是角,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教室里,很多物体的平面上都有角,找找看,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一听。 (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谁想把你找到的角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小朋友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板书出示: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说,从这个点出发,中间这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角的大小,画出弧度。) 会指了吗?(会),现在看黑板面上的角是……(师带学生共同指,边指边说,从这个点出发,中间这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角的大小……) 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我们文具盒内三角尺上的角。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教学生指角的方法,强调“中间这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角的大小” ,并画出弧度。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角指的到底是哪一部分) 师:看,老师的这个口袋内装有一些学具,请一位小朋友上来,闭上眼睛,从学具袋中摸出有角的物体?(有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我们把尖尖的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师板书:顶点、边) 师:谁来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出示:角有____个顶点____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练习:p65想想做做,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不是角? 练习:p66想想做做,2: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分析:通过“闭上眼睛摸一摸”这样有趣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 (三)小组合作,做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下面请每一位小朋友来做一个角。老师为每一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学具,(一一介绍,小棒,不规则纸,塑料有孔小棒)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好了吗?行动吧!(学生活动) 1、 汇报(要求学生上来用实物投影指着说出顶点、边) 小组1: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 小组2::我们用一张纸片折出一个角。 (把学生折出的大小不等的角贴在黑板上,说一说顶点、边,用弧线画出角的标记,比较大小。如遇两个角大小区别不大时,可渗透用重叠的办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小组3:用两根塑料小棒做成一个角。 师:这个角可以活动,真有意思,让我们每人都来学***做一个会活动的角吧。 (学生操作,师巡视)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角做的又快又好。现在把你做好的角放在文具盒前,坐好。 师: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扇子) 师:拉开折扇,你能在扇面上找到角吗?(请学生上来指,) 师:把两边叉开的大一些,角有什么变化?(变大了)把两边叉开的再大一些,角又有什么变化?(变的更大了) 师:把两边叉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变小了)把两边叉开的再小一些,角又有什么变化?(变的更小了) 师: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刚才做的角变大吗?(能)操作一下。你怎么让自己做的角变大的?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小吗?谁来说一说你怎么操作的? 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小结:对,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现在,谁会做一个角比我手中的角大? 有好多聪明的孩子已经做好了,让老师来选择一位同学做的角比较一下。 我手中的角边这么长,你手中的角边那么短,真的比我这个角还大吗? 师:你认为谁做的角大?(认为老师的角大的请举手,认为学生的角大的请举手) 现在大家用眼睛已经无法辨别出这两个角的大小了,谁有好办法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将两个角重合起来 师:对,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在外侧的这个角大,另一条边在内侧的这个角小,现在我们看到哪个角大? 师:角的大小和什么没有关系?(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 师:刚才我们用重叠的办法比较了两个角的大小,下面让我们在仔细看一遍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观看课件) 师:同座位两个人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你们所做的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谁会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出示:角的大小和___有关,和___无关。) (出示时针和分针夹角很小的实物钟面),让学生指一指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再通过拨动钟面上的指针,问:钟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不停地走动,就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角。 (电脑出示3个钟面)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四)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拓展 1.生活中,角无处不在,你能用你的身体展示出一个角吗?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空屏) 2.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带领你们去参观美丽的莫愁湖公园吧。(课件设计:随着音乐,出现画面,红色线段勾勒出角空屏)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处处留心,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切入主题。 本节课把生活中的角作为切入口,让学生体会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角,你能举例吗?”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 3、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本节课中,教师没有作太多的陈述和讲解,只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折一折纸片、摆一摆小棒、玩一玩活动角。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得到优化,对角的理解不断地加深,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发布人:荀玮)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