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教学频道![]() ![]() ![]() ![]() |
阅读:语文课题的核心谢啟慧 发布人:艺科组 发布时间:2007/10/24 17:43:00 阅读:语文课题的核心 谢啟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课堂教学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完成的。《新课标》也特别强调提倡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让学生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 如:一位老师执教《青蛙看海》师:课文中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可有意思了,现在,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只苍鹰说话时的心情。(学生自读自悟) 生1:苍鹰对青蛙说:“是啊,这山是太高了。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学生朗读调高而且语快速) 师:能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1:因为苍鹰很替青蛙着急,他非常希望青蛙能登上山顶,看到美丽的大海。 生2:我觉得可以读得低一点,慢一点。(学生朗读)这样读可以看出苍鹰十分同情小青蛙,为小青蛙爬不上山顶看不到大海感到难过。 生3:我感到苍鹰说的话还有一种意思,他会鼓励小青蛙想办法爬上山顶,所以说话时应带有相信小青蛙一定能登上山顶的语气。(学生用沉稳、有力的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课文中一个句子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感悟,有时甚至是课文中的一个词,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更让人感受个性阅读的魅力。如我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再定睛一瞧,啊!上面还有人哩。”一句时,我提出,怎么来读这句话。有同学就针对其中的“啊”,读出了3种不同的读法: 啊(ā)!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á)!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ǎ)!那上面还有人哩。 通过学生的朗读,不仅能表达“我”的惊讶,联系了上下文更感受到当时“我”的担心。这样的阅读,学生不但读出了个性,也深刻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三、要熟练朗读,把握停顿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降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已故电影制片厂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力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四、小组推荐精品短文,课上有感情朗读评比,师生评点畅谈感受。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选择储备阅读名篇的基础上,各小组精选出美文有感情朗读。朗读之后推荐组要首先发言谈选文的妙处,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推荐组朗读的优缺点,发表对选文的理解和看法。推荐组参与讨论,在互相讨论中,增加对选文的理解。老师适当进行引导评论,融入学生讨论之中。通过这种形式训练既能促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情感内容,又能训练他们的朗读技巧。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精髓,才能把握朗读的感情。这样坚持下来会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逐渐提高。 五、要力求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以上仅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及做法,如何使学生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许多有关阅读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研究,继续总结。 (2004年度南京市论文评选三等奖) (发布人:荀玮)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