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教学频道![]() ![]() ![]() ![]() |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王克蓉 发布人:艺科组 发布时间:2007/10/24 17:31:00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 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王克蓉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设疑是相当重要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误区二:控制问题的答案。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上课进程,经常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自由的解释。结果是在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样会贬低学生的价值,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课堂提问变成了教师控制课堂讨论的工具。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1、 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8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10名同学参赛,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如果回答有18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一些同学既参加了田径运动会,又参加了球类运动会。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只参加一场比赛的情况下,回答有18名同学参赛才是正确的。教师指出,描述、解决上述问题,涉及要学习的重叠问题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 2、 启发式提问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同学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3、 新颖式提问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之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不少老师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和谐中带着活跃的课堂。 4、 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异分母的分数进行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便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我没有判断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5、 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在这样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 黄色 蓝色 红色 红色 红色 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听了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红色部分面积占长方形的五分之三,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五分之一,蓝色和黄色部分共占长方形的五分之二,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占长方形的五分之四。学生回答到这里,如果老师延迟评价,迫使学生继续想下去,还会产生下面的: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三分之一,蓝色和黄色部分共相当于红色部分的三分之二,蓝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黄色部分的四分之一,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四分之一。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这类提问要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教师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情感策略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它对小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因此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必须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尤其要把握好理答的态度。具体说来有四点注意: 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其外在表现为,学生答问时教师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学生答问后教师由衷的赞美、中肯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发布人:荀玮)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