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教学频道![]() ![]() ![]() ![]() |
[内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 发布人:李莉 发布时间:2019/5/24 15:13:1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教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一条明线写樟树,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一条暗线写宋庆龄,真正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提炼樟树的特质:一个是其形态的蓬勃,一个是其木质的拒虫。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质来引领学生领会其象征意义,宋庆龄同志的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流程 一、切题导入 1、(出示图片)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两棵樟树。 出示: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2、今天我们将走近这两棵樟树,齐读课题。 二、出示问题 上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交流了各自搜集的资料,并在展学单上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照片】这节课我们就循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探寻去感受吧。 在梳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时,我发现大家提出的问题中,大都是从课文的人物和情节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老师要表扬大家,思考发问的角度非常好。 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受到大家的关注。 出示:1、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13人)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10人) 这两个问题的关注度高达了85%! 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为什么就是这普通的,随处可见的两棵樟树能够获得宋庆龄的青睐,以至让她宁愿舍弃豪华舒适的大房子呢? 【出示:这是两棵( )的樟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近——樟树。 三、品读感悟 第一块面:看树——象的观照。 1、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樟树?(第4、5小节) 2、今天这节课我们采取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每小组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你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小组长抽签) 3、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4或5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圈画出关键词句,并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主持,请组员们依次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2号同学记录,完成小组合作展学单,针对这个填空题提炼出恰当的词语 。(答案可以不止一个哦) 3、采取你们喜欢的方式汇报,说说你们选填这(几)个词语的理由。 预设:这是一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这是一棵(蓬蓬勃勃)樟树,这是一棵(可贵的)樟树,这是一棵(能拒虫的)樟树,这是一棵(香气永存的)樟树…… 4、全班交流。 教师关注追问点1:四季常青 樟树四季常青,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大地吐绿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寒风萧瑟的秋天,还是万物凋零的冬天,【出示四季图片】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嗳,我有问题了,我看有没有人跟我想到一块去了?追问:明明是四季常青,为什么作者只写夏冬两季呢?(在突出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时,夏天和冬天是最有代表性的。)【板书:蓬蓬勃勃】 小结:用上“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表达的效果就更强烈了。同学们会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吗?(提示:赞美送奶工人从不间断送牛奶——无论刮风下雨…… 突出他写作水平特别高——无论是市级比赛还是全国比赛……) 引导有感情朗读。 教师关注追问点2:两树对比 写樟树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呢?(生: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拒虫。)对比反衬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谁来为我们举个例子?如为了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就用谁来作对比?(张飞) 引导有感情朗读。 教师关注追问点3:三个层面 (1)【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在这句话中,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采访提问的同学:【出示枝枯叶落的图片】在你看来,枝枯叶落就意味着什么?——(樟树老了,樟树快死了)【出示樟木家具的图片】在你看来,樟树制作成家具就意味着什么?(樟树没有生命了,被劈断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具) 师:樟树老了,死了,在这两种情形下,樟树的香气变了吗?(没有,仍然不变。)香气就和什么时候一样不变?(和它枝繁叶茂时一样)。【出示枝繁叶茂的图片】 【出示樟脑丸的图片】问:你知道樟脑丸有什么用吗?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樟脑丸可以驱虫,它是用樟树枝叶的提取物做成的。) 四图对比,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樟树的香气仍然不变。) 【出示填空:即使(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即使(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即使当它( )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所以作者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回应问题:在宋庆龄看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板书:拒虫 保持香气】 (2)樟树是那么蓬勃,是那么可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 (3)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突出了这些关联词语(点红),这些关联词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体会得很细腻。谁能通过这些词语,把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中的关联词常常关联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阅读时要特别留意。现在,谁能根据这些关联词背诵这段话? 像这样文质兼美的语段我们不但要理解、体会,还要积累。小组内,同桌互相背一背。
第二块面:悟树——情的提升 1、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开了宋庆龄喜爱这两棵樟树的谜底,也解决了关于樟树的提问。其实课文中不仅是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樟树,还有谁也喜欢?(前来参观的人们) 追问:喜欢到什么程度? 理解“瞻仰”( 瞻仰的对象有特殊的意义,是庄严的,神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所以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 2、还记得课前老师出示的第一个问题吗? 出示问题: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樟树生命力顽强、蓬蓬勃勃、能拒虫、香气永存吗?如果这两棵樟树长在田野里,人们会特地前去留影纪念吗? 是的,这两棵樟树有了象征意义。人们看到这两棵樟树就想到了—— 生:宋庆龄。 所以文章不是以“两棵樟树”为题,而是题为——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人树比照: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屏幕出示 *宋庆龄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孙中山逝世后,她坚持着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工作着、奉献着。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享有崇高的声望。 *宋庆龄一生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面对敌人的威胁,她说:“使我不说话的唯一办法,只有枪毙我,或者监禁我。” *在“文革”期间,“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知道后,立即驱车前往。“四人帮”知道后,悄悄地撤走了。这件事被那里的人们称为“20世纪新神话”。 *她的墓碑上铭刻着: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老师也发了一份资料给大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请你把一些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生默读资料,想一想宋庆龄的可贵之处) 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生纷纷举手)你能不能写几句话,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即使……仍然……”这些关联词,来赞美、颂扬宋庆龄?最后一句要这样写: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动笔写) 回应问题:同学们,你们说,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纪念的是什么呢?(纪念宋庆龄,纪念她高贵的品质,纪念她一身正气的革命精神)【板书:正气永存】! 这两棵见证着宋庆龄光辉一生的樟树,至今依然挺立在她故居的庭院里。老师希望有一天你们能把这两棵樟树移植到自己的心田里 总结:是啊,人们喜欢这两棵樟树,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樟树成了宋庆龄的化身,成了宋庆龄的象征!所以课文的题目便是——齐读课题。 四、课外拓展 很多大作家也喜欢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以表达出更含蓄更深远的效果。推荐你们阅读这几篇文章,思考事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吧。 推荐阅读《落花生》许地山 《桃花心木》林清玄 《茶花赋》杨朔】 五、作业 1、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奶奶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2、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你会想起什么?你会说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一写。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借物喻人 蓬蓬勃勃 拒虫 保持香气 正气永存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