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教学频道![]() ![]() ![]() ![]() |
引领教师走进新课改 发布人:系统保留超级用户 发布时间:2007/2/24 14:40:00 引领教师走进新课改 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张明
三年前,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迎着新课改的大潮,我们走进了新课程。三年来,我们遇到了太多的思想困惑,太多的心灵碰撞,太多的实际困难,也遇到了前所没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勇敢地走过来了,坚实地走过来了。在这一方课改的热土上,我们求索,我们拼博,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审视这三年走过的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笑得更欢更美更有灵气了,教师们教得更实更活更有远见了,常态的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校真正成了学生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摇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 一、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观念转变上。现在,教师们无论是在学习讨论时,还是在评教评学切磋求艺时;无论是在科学探究时,还是在总结交流时,大家谈得最多的是“要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家认为课改带来的最大收获首先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新课标让我学会了相信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我校朱陵陵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有代表性,一些原来在教师眼里是“牛魔王”“木疙瘩”的学生也成了“能人”,有的成了班上的读书谜,有的成了绘画高手,有的在“小制作小发明”中显山露水,有的在班级活动中大显生手……比如二(3)班有两个“顽皮”的学生,班主任李老师发现他们虽然顽皮,但是有为大家服务的热心,于是让他们参加中午“静心读书”服务工作,现在这两个学生不仅能提醒大家读书,自己也能静下心来读书了。再比如二年级的某某学生,平时也不大讲话,在班上表现平平。在《走进古诗园》活动中,老师发现他很喜欢诵读,让他在班上展示,给了他很大的自信。这个学生一发不可收拾,用心诵读,以背诵124首的好成绩名列年级第一。体育教师们说,以前我们常说体育以健身,现在我们说,体育不仅健身,同时也在育人。过去他们多是把眼光瞄向体育成绩好的学生,现在他们能面对全体学生教学,注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他们赋于最平常的广播体操的训练是“周周正正走路,周周正正做人。”既练操,又树人,赢得了建邺第一操的美称。以往,教师们总想牢牢地控制住课堂,让学生照着教师设计好的路子走,不能越“教案”半步。大家看中的是,教学场面热闹,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回答响亮标准,课上完正好下课铃响。走进课改以来,教师们的眼光在变了,周洁老师说,语文课应该是灵动的多彩的充满情趣的,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统一,应该是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语文课会因对话而精彩。王玉珍老师说,过去我在处理教材时,总是考虑如何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便于学生听懂记住。常常忽视了学习中的人。现在懂得了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自己把课文“化难为易”,这才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新课标新理念,使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有了一双智慧的眼睛,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当老师们运用新理念使学生取得成功时,内心的震动和快乐是难于言表的,原来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原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过去我们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呢?新理念指导着教师们的实践,实践的成功使老师们开始接受课改的新理念新思维,并且融入进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中。老师们说,课改改变了我们旧的教学观念,使我们能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进行教育,这是十分有益的。 二、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课改的焦点在课堂,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习惯于传授式、注入式的教学,教师一味地灌,学生被动地学,课堂没有活力;人们习惯于把课堂教学唯一化、绝对化,学习被局限于课内,学生好比井底之蛙,耳不聪,目不明;人们习惯于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重结果,轻过程,死记硬背,追求没有能力的高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准,以全新的内函、全新的姿态引领我们走进课改,宛如扑面而来的春风,我们从中吸到了清新的充满活力的空气,它吹“绿”了课堂。教自然的夏春芳老师说,过去总认为学生小,不敢放手,把一门充满活力的课教死了。现在终于敢“放手”了,我不仅让学生主动读书,而且引导他们动手做做,开口问问,相互讲讲,课堂活起来了。比如讲光的折射时,以前只是把彩虹作为一种光的折射现象告诉学生。现在是让学生经历过程,让他们自己创造美丽的彩虹。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叫我欣赏他们创造出来的彩虹时,我笑了,学生笑了,是课改让我们都笑了。教小班数学的荀玮老师、王克蓉老师在情感上更贴近学生,经常让学生运用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让他们自己读一读,动手分一分,拼一拼,相互说一说,自己算一算,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让他们从小学会探究自得。教英语的刘小雁老师说,用二个字概括课改前的英语教学,那就是“死背”;用两个字概括课改后的英语教学,那就是“情趣”,我们把唱唱跳跳带进了课堂,把演演说说带进了课堂,把电视图象带进了课堂,课堂开放了,形式活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张芳老师的美术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有手工制作,脸谱画、国画素描,还有想象画等等,有时还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佳作,课堂真的活起来了。课改的春风也吹“绿”了语文教学。丁薇薇老师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空间。她在教《望月》这篇课文时,带着学生一道品读课文,“月光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伴随着音乐的流淌,学生们被震撼,他们沉静在这美的享受中,经历着情感的激荡。此时,丁老师找到了最佳的情感结合点,又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了古诗园,从《夜宿山寺》到《登鹳鹊楼》,从《小池》到《江上渔者》,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从《江畔独步寻花》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优美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诗句,教师和学生都沉醉在这绿意浓浓的诗意中了。老师们兴奋地说,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解放了学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三、学习需求和科研意识得到了加强 课改,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而且也向教师展现了他的魅力和风采。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面对新课标,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面对一个个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学生,教师们普遍感受到了一种压力,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意识到参与教学科研的重要。他们说,真的,不学习是不行了。于是,迸发出了前所没有的学习热情和研究热情。教师们开始走进图书馆,从广泛阅读中获取与教学相关的种种信息;走向社会,去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走进培训的课堂,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走向教科研,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努力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蒋乐平老师说:“学习和科研,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进步的两个轮子。仅靠听报告,死读书是不行的,学了就要用,要实实在在地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一直有前进的动力。”她说:原来教一篇课文,没有两教时是不行的,如果加上写作,怎么也得三教时。一次课题研究活动,要我上《泉城》这一课,包括说话写话,还要拓展读,两教时完成任务,怎么办?这又一次鞭策了我,首先是学习,把教材吃透,把课标精神吃透。我又和课题组的老师们一道讨论,明确了不是灌,而是放,不是逐句讲,而是从整体入手,重感悟,重迁移,在重点处设练,让学生学方法。在教学《泉城》时,我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重点欣赏了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个比喻句,既进行了句的教学,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泉城的美。接着我在银屏上打出了四个名泉的画面,并且说:“泉水是灵动的,透亮的,我们不仅自己要会欣赏美,还要会用美的语言传情达意,向别人介绍天下闻名的《泉城》。要求同学们做导游,第一组介绍‘珍珠泉’,第二组介绍‘五龙潭’,第三组介绍‘黑虎泉’,第四组介绍‘趵突泉’。同学们立即进入了紧张的阅读准备,很快便娓娓而谈,介绍起来:“我想介绍济南的‘珍珠泉’,它在泉城路北,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你们知道济南的‘五龙潭’吗?它在济南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此时,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泉城,看到了阳光下那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的神奇珍珠串;享受着五龙潭的清凉,也仿佛听到了黑虎泉那昼夜不息喧腾咆啸的喷吐声,看到了趵突泉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同学们非常投入,都把自己当作导游了。我们还拓展欣赏了另外两篇文章,当场进行了写话练习。这次课上得生动有趣,既完成了任务,又满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这完全得力于学习和科研。 根据教师们的学习需求,我们开放了校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增订了教育书刊杂志。为了促进学习和研讨,学校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培训活动,每学期都要组织评教评学活动和教学调研,我们要求教师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每月写千字读书笔记。我们还及时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参加市区组织的校本培训活动。并且将这些要求纳入期末的教师考核。 四、课改实施提出的问题 1、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改的关键所在。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否能够受到有效的教师培训,参加到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这是教师们所看重的。可是现在教师遇到的培训,坐而论道的多,提高学历的多,结合实践的少,切磋研讨的少,这就给校本培训打了折扣。 2、指挥棒也是双刃剑。试卷是有导向的,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比如,当全市开展振兴阅读五年计划时,我们的试卷还只是盯着一本教科书,我们的评价还只是看重那张试卷,那么,从实际说,振兴阅读与专注一本教科书的关系就不会和谐了。 3、课改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因而,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和辛苦(不只是劳力,还有劳心),远远比进行封闭式教学要多得多,可是试卷上是难以体现的,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这也一直是困扰人们思想的问题。 最后,我们想说,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传承了中外教育教学的优秀文化,引导我们从反思中明理,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种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和水平的变化,一种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变化。我们决心将课改进行下去,以造福我们的学生。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