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 ![]() |
谈阅读教学中的“眼”----蒋勇 发布人:系统保留超级用户 发布时间:2008/9/23
谈阅读教学中的“眼”
莫愁湖小学 蒋勇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来越受专家、老师的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问题的精炼、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都至关重要。张庆老师“倡简、务本、求实、创新”的八字方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鲜明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到这八字方针呢?我想从阅读教学中的“眼”探究一番。
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的是教材中的篇章,这些课文都是编者们精挑细选、呕心沥血的作品,都是“精品”,学习这些“精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更要让学生们知道怎么写的,从而掌握阅读的方法,以便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一些“眼”值得我们去关注,这些“眼”往往都是牵其一发而动文全身。清人刘颐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这些“眼”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文章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透过这些文章的“眼”,我们便可以较为轻松的把握文章的灵魂。
一、找“题眼”
顾名思义,所谓“题眼”自然就是指一篇文章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常常想我们透露这文章内容的许多信息。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题目便告诉我们本文是围绕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来写的;《黄果树瀑布》这一题目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介绍黄果树瀑布的一些特点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蕴含在内。类似的例子很多,不过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题目中的“眼”。题目中的“眼”会让我们对课文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的把握更为快捷。如《印度洋上生死夜》,这一题目中的“夜”就令人深思:黑夜常让许多人恐惧,一夜的时间又是短暂的,但就在这短暂的时间当中却让人经历的生与死,这其中的过程必然是惊心动魄或者令人潸然泪下的。而文中的这一夜的确非比寻常,它是许多人死里逃生得一夜,它又是克勒松魂归天国的悲惨一夜,它更是皮埃尔对妻子克勒松爱得最深沉的一夜。《黄河的主人》这一个题目中的“主人”也是这样。抓住这一题眼,思考什么样的人才叫主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黄河的主人?这两个问题辐射到了文中的所有重点段落,辐射到了作者写作的思想感情。就这样出发,用这一个题眼引领全文内容,这节课应当能够十分顺利的突出重点,就决难点。因此在阅读教学的时候,把握了这一类的“题眼”,在理解课文就做到了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二、找“句眼”
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中都有着一些中心句,这便是“句眼”。在教学中紧扣住这些中心句,便会事半功倍。而“句眼”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就是文中的过渡句(段),要想发现还不难。例如《真情的回报》一文中最后一句:“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教学时,紧扣住这一句发散开去:“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劳动的诚实?哪些语句又能看出我得到了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样全文的重要内容尽含其中,中心也早已显而易见了。《莫高窟》一文中,有一句过渡句:“莫高窟中不仅有着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着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句既概括了敦煌莫高窟中雕塑的特点,也明示了莫高窟中壁画的特色,可以说这句话就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夹竹桃》一文的最后一句:“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句话使得全文的主要内容,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把握住了这一个“句眼”去学习全文,想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找“词眼”
杜甫因为“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好诗,王安石为了一个“绿”字也斟酌几十个字,“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因为一个“推敲”而留下千古佳话。可见,一篇好文章中,有许多的“字眼”值得我们去鉴赏。《海伦凯勒》一文中,有“隔绝”一词,教学中,如若扣住这一词眼,便能把海伦当时的心态体会的较为深刻,从而与她后面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一人物的形象便丰满了。在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时,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找到了一个词眼,那就是“但是,夹竹桃的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列的从花枝上袭了下来”这句中的“袭”字,通过对这一个词的剖析,使学生从文字中闻到了夹竹桃花香的浓烈,感悟到季羡林爷爷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古诗《江雪》中“钓”就是词眼,已经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寒冬,大地一片苍茫,但仍有老翁“独钓寒江雪”,能钓到什么吗?正如石涛题诗柳宗元的《江雪》:“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由一个钓字看到了朝廷的腐败,百姓们的民不聊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训练我们的孩子能有意识的去找文章的这些“眼”,使之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能力,这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道路都举足轻重。
最后更新 (
2008年11月18日 21:30,星期二 )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