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沈博客 |
数学教学反思的“反思点”在哪儿 发布时间:2013/5/14 22:30:09 作者:梅丽娟 点击:9237 教学反思的“反思点”在哪儿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账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找到“反思点”。 一、 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怎样的评价才能激励学生? 一位教师教学37+5,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37+5=42,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忽然这位老师又想起了什么,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但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脸上并没有一点高兴的表情。 这是一位老师的研究课中的一个细节,我们把这个细节放大处理,组织教师反思和讨论:由此教学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二、 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案例]课件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时,一位教师创设了“给猴子喂各种形状饼干”的动画情景。他的设计意图是:第一次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第二次课件演示,学生因来不及计数而产生记录的需要,并在各种记录方法的比较中引出画“”的方法再次统计;第三次课件演示,让学生运用画“”的方法再次统计。但在课堂上,效果并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一些学生记录几个后就“罢工”了,而且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看屏幕,显出很不耐烦的样子。 三、 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案例]怎样的探索是自主探索? 这是一节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执教老师出示了很多典型的分数,提问: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学生回答: 用分子除以分母。计算后教师再提问: 根据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把这些分数分为商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教师第三次提问:请你猜一猜,分数是否能化为有限小数和分数的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和引导,学生一致认为与分数的分母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继续探究与分数的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整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30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